imgbox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1小时手术,第二天看报:角膜,人工的
资讯分类

1小时手术,第二天看报:角膜,人工的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0-05 16: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近日,以色列的一名78岁盲人贾马尔·弗拉尼通过植入人工角膜重获视力,结束了长达10年的“黑暗”。这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媒体将其称为“世界首例人工眼角膜移植成功手术”。 据悉,此次手术中的人工角膜名为CorNeat,它采用非降解多孔材料制成,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直接植入眼壁且无需供体组织的植入物,可替换引起严重视力下降的受损角膜。 “它从材料选择和技术设计上都是很先进的,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病人术后的效果也很好,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最终确定效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主任医师黄挺告诉《中国科学报》。   移植是唯一有效疗法 角膜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它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穿过瞳孔,到达眼底,最终获得清晰的成像。”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赵家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遭受外伤时,角膜总是首当其冲,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发生破裂;或出现感染,导致混浊,造成视力下降或失明。 2009年~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资助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组织的全国10个省区市(共抽样191242人)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角膜病患病率为2.49%,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约13亿人口推算,中国有角膜病患者3237万人。其中角膜盲症患者约为330万人,并且每年以10万~15万的速度增长。 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讲师张永巍告诉《中国科学报》,引发角膜盲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外伤,多发生于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比如中国的偏远农村,东南亚、非洲等许多地区都是角膜盲症高发地区。 目前,因角膜疾病引起的角膜盲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角膜移植,赵家良说,8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但因供体角膜缺乏,中国每年角膜移植手术仅有不到8000例,而美国高达4.5万例。 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主任医师潘志强此前曾表示,该院每年登记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的患者大约为1000例,但能够得到捐献角膜的患者仅有100余例,其余患者手术要靠国内外眼库支援或调剂角膜。   只是多国临床试验的第一步 为解决供体角膜缺乏问题,科学家将视线转向组织工程学角膜(生物工程角膜)、人工角膜的研发。 其中,脱细胞化猪角膜是组织工程学角膜的典型代表,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脱细胞等处理后制成,以解决供体不足问题。脱细胞角膜可以与人体组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组织一体化,在外观上完全分辨不出哪是移植角膜、哪是原生角膜。 “不过,它只用于部分板层角膜移植,不能用于治疗全层角膜混浊。”黄挺说,目前中国已经完成医疗器械注册的“优得清”“艾欣瞳”都属于生物工程角膜。 在美国,两种人工角膜——波士顿人工角膜和AlphaCor人工角膜获得该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应用于临床。 张永巍表示,这两款人工角膜拥有传统的人工角膜骨架结构——由用于透光的核心部分和用于固定的群体部分构成,通常在反复移植角膜失败或被认为进行角膜移植会有高风险等情况下使用。 而此次,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CorNeat人工角膜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使用纳米纤维模拟细胞外基质结构制成裙体部分,该裙体部分有较高的生体适合性,不仅有利于受体细胞的进入和着床,还采用了与巩膜固定的方式增加了人工角膜的固定力。 “CorNeat人工角膜手术操作简单,整个过程不到1个小时,患者第二天就可以阅读,确实是一个惊喜。”张永巍说,与波士顿人工角膜和AlphaCor人工角膜相比,CorNeat人工角膜在美学上还有很大的进步。 据了解,CorNeat人工角膜具体手术步骤为,先将结膜从巩膜分离,形成一个口袋;然后取下患者的角膜,并沿眼睛边缘和巩膜置入细丝;借助缝线植入KPro,之后将结膜缝合回巩膜。 “这只是多国临床试验的第一步。”该人工角膜设计公司CorNeat Vision的联合创始人Almog Aley-Raz在声明中指出。 张永巍还指出,CorNeat人工角膜使用的静电纺丝技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所以尽管用于核心的光学部分的材料没有明确公开,但是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不如说是一个进步或者新组合(技术/材料)更贴切。”   期待更优生物材料 不过,黄挺指出,所有人工角膜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远期可能出现人工角膜与病人角膜接口处漏水,甚至角膜脱离。 “虽然CorNeat人工角膜可以用于全层移植,并使用了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但仍然需要时间观察长期效果。”黄挺说。 张永巍也表示,因材料和构造因素的影响,一般的人工角膜无法正确检测眼压,容易引发青光眼或加重原发性青光眼,“CorNeat人工角膜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有待考证”。 谈到未来人工角膜研究,黄挺建议,应该研究一些与人体组织高度相容或相同的人工材料,解决手术后的组织愈合问题,避免创口漏水、人工角膜脱出。 “我们还应该开发新技术制作可以确保长期稳定、安全使用的角膜,使人工角膜能够终身使用。此外,结合电子通信技术制备出多功能人工角膜,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张永巍表示。

1小时手术,第二天看报:角膜,人工的

【概要描述】近日,以色列的一名78岁盲人贾马尔·弗拉尼通过植入人工角膜重获视力,结束了长达10年的“黑暗”。这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媒体将其称为“世界首例人工眼角膜移植成功手术”。

据悉,此次手术中的人工角膜名为CorNeat,它采用非降解多孔材料制成,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直接植入眼壁且无需供体组织的植入物,可替换引起严重视力下降的受损角膜。

“它从材料选择和技术设计上都是很先进的,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病人术后的效果也很好,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最终确定效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主任医师黄挺告诉《中国科学报》。

  移植是唯一有效疗法

角膜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它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穿过瞳孔,到达眼底,最终获得清晰的成像。”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赵家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遭受外伤时,角膜总是首当其冲,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发生破裂;或出现感染,导致混浊,造成视力下降或失明。

2009年~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资助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组织的全国10个省区市(共抽样191242人)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角膜病患病率为2.49%,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约13亿人口推算,中国有角膜病患者3237万人。其中角膜盲症患者约为330万人,并且每年以10万~15万的速度增长。

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讲师张永巍告诉《中国科学报》,引发角膜盲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外伤,多发生于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比如中国的偏远农村,东南亚、非洲等许多地区都是角膜盲症高发地区。

目前,因角膜疾病引起的角膜盲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角膜移植,赵家良说,8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但因供体角膜缺乏,中国每年角膜移植手术仅有不到8000例,而美国高达4.5万例。

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主任医师潘志强此前曾表示,该院每年登记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的患者大约为1000例,但能够得到捐献角膜的患者仅有100余例,其余患者手术要靠国内外眼库支援或调剂角膜。

  只是多国临床试验的第一步

为解决供体角膜缺乏问题,科学家将视线转向组织工程学角膜(生物工程角膜)、人工角膜的研发。

其中,脱细胞化猪角膜是组织工程学角膜的典型代表,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脱细胞等处理后制成,以解决供体不足问题。脱细胞角膜可以与人体组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组织一体化,在外观上完全分辨不出哪是移植角膜、哪是原生角膜。

“不过,它只用于部分板层角膜移植,不能用于治疗全层角膜混浊。”黄挺说,目前中国已经完成医疗器械注册的“优得清”“艾欣瞳”都属于生物工程角膜。

在美国,两种人工角膜——波士顿人工角膜和AlphaCor人工角膜获得该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应用于临床。

张永巍表示,这两款人工角膜拥有传统的人工角膜骨架结构——由用于透光的核心部分和用于固定的群体部分构成,通常在反复移植角膜失败或被认为进行角膜移植会有高风险等情况下使用。

而此次,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CorNeat人工角膜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使用纳米纤维模拟细胞外基质结构制成裙体部分,该裙体部分有较高的生体适合性,不仅有利于受体细胞的进入和着床,还采用了与巩膜固定的方式增加了人工角膜的固定力。

“CorNeat人工角膜手术操作简单,整个过程不到1个小时,患者第二天就可以阅读,确实是一个惊喜。”张永巍说,与波士顿人工角膜和AlphaCor人工角膜相比,CorNeat人工角膜在美学上还有很大的进步。

据了解,CorNeat人工角膜具体手术步骤为,先将结膜从巩膜分离,形成一个口袋;然后取下患者的角膜,并沿眼睛边缘和巩膜置入细丝;借助缝线植入KPro,之后将结膜缝合回巩膜。

“这只是多国临床试验的第一步。”该人工角膜设计公司CorNeat Vision的联合创始人Almog Aley-Raz在声明中指出。

张永巍还指出,CorNeat人工角膜使用的静电纺丝技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所以尽管用于核心的光学部分的材料没有明确公开,但是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不如说是一个进步或者新组合(技术/材料)更贴切。”

  期待更优生物材料

不过,黄挺指出,所有人工角膜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远期可能出现人工角膜与病人角膜接口处漏水,甚至角膜脱离。

“虽然CorNeat人工角膜可以用于全层移植,并使用了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但仍然需要时间观察长期效果。”黄挺说。

张永巍也表示,因材料和构造因素的影响,一般的人工角膜无法正确检测眼压,容易引发青光眼或加重原发性青光眼,“CorNeat人工角膜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有待考证”。

谈到未来人工角膜研究,黄挺建议,应该研究一些与人体组织高度相容或相同的人工材料,解决手术后的组织愈合问题,避免创口漏水、人工角膜脱出。

“我们还应该开发新技术制作可以确保长期稳定、安全使用的角膜,使人工角膜能够终身使用。此外,结合电子通信技术制备出多功能人工角膜,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张永巍表示。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0-05 16:00
  • 访问量:
详情

近日,以色列的一名78岁盲人贾马尔·弗拉尼通过植入人工角膜重获视力,结束了长达10年的“黑暗”。这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媒体将其称为“世界首例人工眼角膜移植成功手术”。

据悉,此次手术中的人工角膜名为CorNeat,它采用非降解多孔材料制成,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直接植入眼壁且无需供体组织的植入物,可替换引起严重视力下降的受损角膜。

“它从材料选择和技术设计上都是很先进的,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病人术后的效果也很好,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最终确定效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主任医师黄挺告诉《中国科学报》。

  移植是唯一有效疗法

角膜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它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穿过瞳孔,到达眼底,最终获得清晰的成像。”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赵家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遭受外伤时,角膜总是首当其冲,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发生破裂;或出现感染,导致混浊,造成视力下降或失明。

2009年~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资助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组织的全国10个省区市(共抽样191242人)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角膜病患病率为2.49%,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约13亿人口推算,中国有角膜病患者3237万人。其中角膜盲症患者约为330万人,并且每年以10万~15万的速度增长。

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讲师张永巍告诉《中国科学报》,引发角膜盲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外伤,多发生于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比如中国的偏远农村,东南亚、非洲等许多地区都是角膜盲症高发地区。

目前,因角膜疾病引起的角膜盲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角膜移植,赵家良说,8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但因供体角膜缺乏,中国每年角膜移植手术仅有不到8000例,而美国高达4.5万例。

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主任医师潘志强此前曾表示,该院每年登记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的患者大约为1000例,但能够得到捐献角膜的患者仅有100余例,其余患者手术要靠国内外眼库支援或调剂角膜。

  只是多国临床试验的第一步

为解决供体角膜缺乏问题,科学家将视线转向组织工程学角膜(生物工程角膜)、人工角膜的研发。

其中,脱细胞化猪角膜是组织工程学角膜的典型代表,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脱细胞等处理后制成,以解决供体不足问题。脱细胞角膜可以与人体组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组织一体化,在外观上完全分辨不出哪是移植角膜、哪是原生角膜。

“不过,它只用于部分板层角膜移植,不能用于治疗全层角膜混浊。”黄挺说,目前中国已经完成医疗器械注册的“优得清”“艾欣瞳”都属于生物工程角膜。

在美国,两种人工角膜——波士顿人工角膜和AlphaCor人工角膜获得该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应用于临床。

张永巍表示,这两款人工角膜拥有传统的人工角膜骨架结构——由用于透光的核心部分和用于固定的群体部分构成,通常在反复移植角膜失败或被认为进行角膜移植会有高风险等情况下使用。

而此次,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CorNeat人工角膜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使用纳米纤维模拟细胞外基质结构制成裙体部分,该裙体部分有较高的生体适合性,不仅有利于受体细胞的进入和着床,还采用了与巩膜固定的方式增加了人工角膜的固定力。

“CorNeat人工角膜手术操作简单,整个过程不到1个小时,患者第二天就可以阅读,确实是一个惊喜。”张永巍说,与波士顿人工角膜和AlphaCor人工角膜相比,CorNeat人工角膜在美学上还有很大的进步。

据了解,CorNeat人工角膜具体手术步骤为,先将结膜从巩膜分离,形成一个口袋;然后取下患者的角膜,并沿眼睛边缘和巩膜置入细丝;借助缝线植入KPro,之后将结膜缝合回巩膜。

“这只是多国临床试验的第一步。”该人工角膜设计公司CorNeat Vision的联合创始人Almog Aley-Raz在声明中指出。

张永巍还指出,CorNeat人工角膜使用的静电纺丝技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所以尽管用于核心的光学部分的材料没有明确公开,但是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不如说是一个进步或者新组合(技术/材料)更贴切。”

  期待更优生物材料

不过,黄挺指出,所有人工角膜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远期可能出现人工角膜与病人角膜接口处漏水,甚至角膜脱离。

“虽然CorNeat人工角膜可以用于全层移植,并使用了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但仍然需要时间观察长期效果。”黄挺说。

张永巍也表示,因材料和构造因素的影响,一般的人工角膜无法正确检测眼压,容易引发青光眼或加重原发性青光眼,“CorNeat人工角膜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有待考证”。

谈到未来人工角膜研究,黄挺建议,应该研究一些与人体组织高度相容或相同的人工材料,解决手术后的组织愈合问题,避免创口漏水、人工角膜脱出。

“我们还应该开发新技术制作可以确保长期稳定、安全使用的角膜,使人工角膜能够终身使用。此外,结合电子通信技术制备出多功能人工角膜,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张永巍表示。

关键词:

新闻资讯

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诞生 2021-12-30 16:09:16
《西游记》中孙悟空“72变”,化身小虫钻到妖怪肚子里大显身手的故事,寄托了古人对于微观世界的大胆创想。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能72变的“血管医生”让神话成为现实。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工程和自然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尖端科学》,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据了解,柔性电子器件具有超薄、柔性、可延展的“类皮肤”特性,在能源、医疗、通讯等领域拥有广阔前景。理论上,利用柔性电子技术研发的微型“软体”机器人可以反复改变形状,实现运动、抓取、运输和触觉感应等功能。但现阶段“软体机器人”依然面临“硬伤”,需要依赖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严重阻碍了性能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急切呼唤“全柔性”机器人的出现。   天津大学黄显教授团队受自然界柔软的水母、轮虫等腔肠动物和浮游生物的启发,利用液滴的柔软无定形特性和柔性电子器件的超薄柔软特性,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液滴”——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这是一种超小型、全柔性、可编程控制的液态智能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现运动、变形和传感测量。   “这种机器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外,还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食品毒素传感器和无线能量采集模块等。”黄显教授介绍说,未来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等领域,有望成为能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信息编码神经元越多 形成记忆越持久 2021-12-09 16:08:06
  科技日报华盛顿8月25日电 (记者刘海英)现实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童年好友虽多年未见,仍记忆犹新;而刚刚遇到的某某,却转身即忘。为什么有些记忆可在几十年内保持稳定,而有些记忆却会在几分钟内消失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新见解:记忆稳定持久与否,有赖于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协同工作的神经元“团队”越大,形成的记忆就会越持久。     研究人员在近日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小鼠模型研究发现,要形成强大持久的记忆,需要神经元“团队”协同工作,对信息进行编码,同步活动的神经元数量越多,记忆就越稳定持久。在存储于各神经元中的信息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同步活动的神经元网络能够提供保障,保持这些信息的持续存在,即使一些原始神经元受损,神经元“团队”协作的成果——记忆,仍不会被遗忘。     研究人员解释称,这就如同一个人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为了保存这个故事,他可以告诉多个朋友,然后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重新讲述故事,互相帮助填补一些忘却的细节;同时,他们还可以不断扩大听故事的朋友圈,来帮助保存故事并加强记忆。神经元就是以类似的方式,互相帮助,编码持续存在的记忆。     研究人员指出,关于记忆存储的传统理论假设认为,要使记忆更稳定,需要加强个体神经元的连接;而新研究表明,增加编码相同记忆的神经元数量,可以使记忆持续更长时间。这一对持久记忆形成机制的新见解,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脑损伤后记忆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而开发防止记忆丧失的新治疗手段。
脑损伤激活胶质细胞产生神经元研究获新进展 2021-11-25 16:04:55
胶质细胞是人脑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但是,在人脑创伤情况下,胶质细胞的潜在反应和作用还很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何杰研究组开展的研究,回答了两个关于胶质细胞如何响应脑损伤的关键性问题:损伤激活的胶质细胞如何进入细胞周期?损伤激活的胶质细胞如何选择产生胶质细胞还是神经元?近日,eLife在线发表这项研究论文。   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强大的神经再生能力,因此近年来被用作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机制的重要动物模型。研究人员采用随机模型分析、单细胞测序以及原位细胞谱系追踪等手段,发现成年斑马鱼中脑视顶盖放射状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物理损伤视顶盖导致损伤区域下方发生胶质细胞异常增殖和胶质增生。   进而发现,物理损伤只能诱导部分胶质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连续两次在同一脑区位置的物理损伤会激活两群部分重叠的胶质细胞群。随机激活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重叠率。这些分析表明激活态的胶质细胞是以一个固定概率进入细胞周期转变为增殖态的。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损伤过程中胶质细胞存在不同细胞状态:静息态、激活态、增殖态。损伤引起损伤位点下方所有静息态放射状胶质细胞转变为激活态,但只有25%激活态细胞转变为增殖态。   视顶盖损伤增殖态胶质细胞主要产生胶质细胞,只产生极少数的新生神经元(3%~5%),这些神经元至少可以存活300天。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在损伤之后特定时间窗口(损伤后4~5天),抑制Notch信号通路会大量提高神经元的产生(从约5%提高到约20%)。   深入研究发现,大量增多的新生神经元很可能主要来源于损伤引起的激活态胶质细胞。也就是说,损伤诱导产生的激活且非增殖的细胞一旦被诱导进入增殖态,会大量产生神经元。“而这群过度生成的神经元只能存活少于25天,其背后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人员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7554/eLife.48660
医疗器械中环氧乙烷灭菌残留物来源的分析 2021-11-18 16:04:20
一、背景   一般情况下,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应当对灭菌后相关残留物进行分析评价,因为残留量的多少与接触医疗器械的相关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环氧乙烷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若与皮肤接触迅速发生红肿,数小时后起泡,反复接触可致敏。液体溅入眼内,可致角膜灼伤。若长期少量接触,可见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报道表明,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330mg/Kg,环氧乙烷可使小鼠骨髓染色体的畸变率提高[1]。有报道,与环氧乙烷接触的工作人员致癌率和死亡率较高。[2]2-氯乙醇若与皮肤接触,可出现皮肤红斑;可经皮吸收引起中毒。口服可致死。若慢性长期接触有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肺造成损伤。国内外对于乙二醇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其本身毒性较低。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与乙醇相同,经过乙醇脱氢酶及乙醛脱氢酶的代谢,主要产物为乙醛酸、草酸和乳酸,毒性较高。因此,多项标准中均对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相关残留物有具体要求。如:GB/T 16886.7-20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YY0290.8-2008《眼科光学 人工晶状体 第8部分:基本要求》等标准中对环氧乙烷、2-氯乙醇的残留量的限值有详细规定。GB/T 16886.7-2015中明确表示,当使用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中存在2-氯乙醇时,其最大允许残留量也有明确限值。因此,要从环氧乙烷的生产、运输、存储环节,医疗器械的生产环节、灭菌环节来综合分析常见残留物(环氧乙烷、2-氯乙醇、乙二醇)的产生。   二、灭菌残留物的分析   环氧乙烷的生产工艺分为氯醇法和氧化法。其中氯醇法为早期环氧乙烷生产方法。主要包含两个反应过程:第一步:C2H4+HClO——CH2Cl-CH2OH;第二步:CH2Cl-CH2OH+CaOH2——C2H4O+CaCl2+H2O。其反应过程中间产物为2-氯乙醇(CH2Cl-CH2OH)。因氯醇法技术落后,严重污染环境,加之产物对设备腐蚀严重,大部分厂家已经淘汰[4]。氧化法[3]分为空气法和氧气法。根据氧气纯度的不同,生产中的主要包含两个反应过程:第一步:2C2H4+O2——2C2H4O;第二步:C2H4+3O2——2CO2+H2O。目前,环氧乙烷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以银为催化剂的乙烯直接氧化法工艺。因此,环氧乙烷的生产工艺是决定灭菌后对2-氯乙醇进行评价的一个因素。   参照GB/T 16886.7-2015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确认和开发,根据环氧乙烷的物理化学特性,灭菌后大部分残留物以原形存在。影响残留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对环氧乙烷的吸附、包装材料及厚度、灭菌前后的温湿度、灭菌作用时间及解析时间、储存条件等,以上因素决定了环氧乙烷的逃逸能力。有文献[5]报道,环氧乙烷灭菌浓度通常选择300-1000mg.L-1。灭菌时环氧乙烷的损耗因素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的吸附、在一定湿度条件的水解等。浓度在500-600mg.L-1是相对经济有效的,降低环氧乙烷的消耗与灭菌物品上的残留,节约了灭菌成本。   氯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产品与我们息息相关。既可作为中间体,如氯乙烯;也可作为终产品,如漂白剂。同时氯也存在于空气、水等环境中,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相关医疗器械经环氧乙烷灭菌时,应当考虑综合分析产品的生产、灭菌、存储等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2-氯乙醇的残留量。   有文献报道[6],创口贴经过环氧乙烷灭菌,解析72小时后,2-氯乙醇的含量达到近150µg/片,参照GB/T16886.7-2015的标准中规定的短期接触器械,2-氯乙醇对患者的平均日剂量不应超过9mg,其残留量远低于标准中的限值。   有研究[7]对3种缝合针线中环氧乙烷及2-氯乙醇的残留量进行测定,材质为尼龙线的带线缝合针,环氧乙烷的结果为未检出,2-氯乙醇结果为53.7µg.g-1。YY 0167-2005中规定了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环氧乙烷检出限值,对2-氯乙醇未做规定。缝合线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工业用水的可能。我国地面水的四类水质是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用水区,普遍经过漂白粉处理,可控制水中的藻类及微生物,用于杀菌卫生防疫。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是由氯气通入石灰石生成。次氯酸钙在空气中易降解,主要反应式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次氯酸在光照下易分解为盐酸和水,主要反应式为:2HClO+光照——2HCl+O2。氯负离子易吸附在缝合线中,在一定的弱酸性或弱碱性环境下,环氧乙烷开环与其生成2-氯乙醇。   有文献[8]报道,用丙酮超声提取人工晶状体样品残留的2-氯乙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但并未检出。YY0290.8-2008《眼科光学 人工晶状体 第8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人工晶状体上2-氯乙醇残留量每只每天不应超过2.0µg,每个晶状体总量不应超过5.0µg。GB/T16886.7-2015标准中提到2-氯乙醇残留引起的眼毒性是同等水平环氧乙烷的4倍。   综上所述,在评价医疗器械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残留物时,对环氧乙烷、2-氯乙醇应重点关注,但也应根据实际综合分析其残留情况。   在医疗器械灭菌过程中,部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或包装材料的原材料包括聚氯乙烯(PVC),PVC树脂在加工中因树脂分解也会产生极少量的氯乙烯单体。GB10010-2009 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中规定了氯乙烯单体含量不能超过1µg.g-1。氯乙烯在催化剂(过氧化物等)或光、热作用下容易发生聚合,生成聚氯乙烯,统称为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受热超过100°C或经过紫外线辐射照射会存在氯化氢气体逃逸的可能性。那么包装内氯化氢气体与环氧乙烷结合会生成一定量的2-氯乙醇。   乙二醇,性质稳定,不易挥发。环氧乙烷中的氧原子带两个孤对电子,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在与氯负离子共存的情况下,更容易生成乙二醇。例如:C2H4O+NaCl+H2O——CH2Cl-CH2OH+NaOH。此过程反应端为弱碱性,生成端为强碱性,这种反应发生率较低。发生率更高的是环氧乙烷遇水生成乙二醇:C2H4O+H2O——CH2OH-CH2OH,且环氧乙烷水合作用会抑制其与游离氯负离子的结合。   医疗器械生产、灭菌、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中,若引入氯负离子,存在环氧乙烷与其发生反应生成2-氯乙醇的可能性。由于生产环节中氯醇法已经被淘汰,那么其中间产物2-氯乙醇不会在直接氧化法中出现。医疗器械的生产环节,某些原材料对环氧乙烷、2-氯乙醇具有极强的吸附特性,那么灭菌后进行解析时必须考虑其残留量的控制。此外,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原料、添加剂、反应抑制剂等含有以氯化物形式存在的无机盐,在灭菌时,须考虑环氧乙烷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开环,发生SN2反应,与游离的氯负离子结合生成2-氯乙醇的可能性。   目前,常用检测环氧乙烷、2-氯乙醇、乙二醇的方法为气相法。环氧乙烷还可以用品红亚硫酸试液对比色法进行检测,但其缺点是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受实验条件影响的因素较多,如保证实验环境温度37°C的恒定从而控制乙二醇的反应,显色处理后的待测液放置时间等。因此,在有资质的实验室,经过确认的方法学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灵敏性等)对于残留量的定量检测有参考意义。   三、对审评工作的思考   环氧乙烷、2-氯乙醇、乙二醇是医疗器械进行环氧乙烷灭菌后常见的残留物。开展残留物评价,应考虑环氧乙烷的生产、存储、医疗器械的生产、灭菌等环节相关物质的引入。   实际医疗器械审评工作中还应关注两个问题:1、是否需要进行2-氯乙醇的残留量的检测。在环氧乙烷生产环节,若采用传统氯醇法,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会采取提纯、过滤等方法,环氧乙烷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含有中间产物2-氯乙醇,应对其残留量进行评价。若采用氧化法,没有2-氯乙醇的引入,但应考虑环氧乙烷反应过程中相关抑制剂、催化剂等的残留量。医疗器械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工业用水,成品中也会吸附一定量的次氯酸、氯负离子,这些是残留物中可能存在2-氯乙醇的原因。还存在医疗器械的原材料及包装中是含有氯元素的无机盐或结构稳定、不易断键的高分子材料等情况,因此要综合分析2-氯乙醇残留量的风险是否一定需要检测来进行评价,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不会引入2-氯乙醇或低于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可以不考虑用检测来控制其风险。2、对于乙二醇的残留量的分析评估。与环氧乙烷、2-氯乙醇相比,乙二醇残留物接触毒性较低,但由于环氧乙烷生产、使用过程中还会接触二氧化碳和水,而环氧乙烷与水又容易生产乙二醇,灭菌后乙二醇的含量与环氧乙烷的纯度相关,也与包装、微生物中的水分及灭菌的温湿度环境相关,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乙二醇进行评价。   标准是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的工具之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要关注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存储、使用等各环节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综合分析影响安全有效的因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于科学、基于事实,而不是直接引用标准,脱离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审评工作应当更加关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体系对于相关环节的控制,同时现场审评也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眼睛”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审评质量,科学审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 霞. 环氧乙烷在灭菌物品中残留量测定及毒性研究进展.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5年第22卷第2期 [2] 沈菊华.国内外环氧乙烷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3] 崔小明.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4年5月第22卷第5期 [4] 陈向华. 环氧乙烷的生产方法及应用.化工科技市场,2008,31(10):33-36 [5] 李传秋.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及残留量的实验研究[J].食品与药品, 2014, 16(1):41-43 [6] 谭周飞.创口贴灭菌后经不同解析时间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的清除效果分析. 中国药事2013年第 27卷第9期 [7] 尹庆和. 气相色谱法测定缝合针线中2一氯乙醇残留量. 中国药事2013年第 27卷第12期 [8] 吴振兴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人工晶状体中2-氯乙醇 PTCA(PART B:CHEM.ANAL.).2015年第51卷 审评二部 贺伟罡 刘柏东 供稿
医学影像行业发展正当时 2021-11-11 16:03:47
AI辅助诊断成为新风口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最主要、技术含量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CT、DR等医学影像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在技术发展、政策引领等因素驱动下,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CTDR等细分领域将成为黄金赛道。 多轮驱动行业发展       临床常用医学影像设备主要有X射线设备(DR)、CT、核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等。X射线设备(DR)临床主要用于诊断胸部、骨关节乳腺疾病,胆系和泌尿系统阳性结石,以及消化、呼吸、泌尿、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速度快分辨率高。CT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心血管、腹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等人体各个系统和解剖部位的临床检查,具有成像快、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乳腺、纵膈、心脏、大血管、腹盆部各器官及脊柱、骨髓、肌肉等人体部位的临床检查,对软组织分辨能力较强。超声利用超声波产生的断层图像实时动态成像,主要用于眼眶、颈部、乳腺、腹盆部、肌肉软组织、心脏、四肢血管疾病诊断等。核医学利用同位素原理表现生物代谢活性,可用于癌症诊断、全身骨扫描及代谢动态检查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引领下,全球医学影像市场逐渐步入发展成熟期,整体保持缓慢增长态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医学影像设备作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之外的重要病例筛查手段,市场需求量激增,2020年是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一年。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约为355亿美元,2018年超过4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有望突破500亿美元(见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演变,医学影像设备开源软件、诊断工具,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识别系统、3D医学图像系统、成像质量控制系统等正在不断更新升级。同时,一些相关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无线/移动传输、3D图像技术、多态融合技术等快速发展,推动医学影像领域不断创新。医学影像设备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成为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创新升级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医学影像相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行业发展正当时。发达国家和地区医学影像行业起步早,存量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市场增量主要来源于新品升级替代,市场规模增长较为平缓。我国作为全球新兴市场之一,政策助推和市场需求增长双轮驱动医学影像行业快速发展。宏观政策方面,《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明确,到2025年,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达到70%。市场需求方面,分级诊疗带来医疗资源下沉,包括DR、彩超、CT等医学影像设备在内的一大批医疗器械出现需求缺口。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需求量将加速增长。 市场发展迎来新趋势        总体来看,亚太地区是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全球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西门子、通用、飞利浦三大跨国巨头占据全球医学影像市场超过65%的份额。与全球格局类似,我国高端医学影像市场超过80%的份额被外资品牌占据,但随着本土医学影像企业自主研发实力的逐步增强,创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话语权将逐步提高。同时,疫情催化医学影像设备与人工智能(AI)的跨界融合加速实现,AI辅助诊断将成为行业新风口。        国际市场发展特点:亚太地区是医学影像行业增速最快的市场,全球超过65%的医学影像市场被三大跨国巨头占据。        从全球医学影像市场区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市场最大,2015年以来,其年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全球最高水平。亚太地区医学影像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医疗健康领域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从龙头企业来看,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主要由大型跨国公司占据,其中,西门子、通用和飞利浦占据前三强位置,总市场占有率超65%。        我国市场发展特点:高端医学影像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本土企业创新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进口替代潜力大。        近年来,国内医学影像行业快速发展,本土医学影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大部分高端医学影像市场,特别是CT、彩超等领域,则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本土医学影像企业研发技术水平提升、国产医疗器械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型医学影像企业在高端设备上取得技术突破。未来,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进口替代潜力很大。此外,新医改后医院盈利模式发生变化,医院更加重视医疗服务的输出。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效益报告数据显示,影像科是医院收入水平和收益率最高的科室之一。在新盈利模式带动下,影像科科室地位有望得到提升,我国医学影像市场将实现加速发展,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将凭借性价比优势迎来发展机遇。        行业发展新趋势:医学影像设备与AI技术跨界融合,AI辅助诊断成为新风口。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AI辅助医学影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患者肺内病灶多、变化快,短时间内需要多次复查,影像医务人员工作量很大。AI辅助诊断可有效减轻医生复核压力,使医生复核总体效率达到纯人工量化评估速度的数十倍。此外,新冠病毒感染潜伏期较长,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往往也具有影像学症状,AI辅助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排查无症状感染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很多AI技术企业致力在辅助医学影像方面寻求突破。如华为云与华中科技大学、蓝网科技等合作推出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服务,该服务基于计算机视觉与医学影像分析技术,能够精准诊断患者肺部影像,降低医生工作负荷。        AI辅助医学影像凭借其较高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正在逐步改变医学影像行业发展方向。Signif y Research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AI辅助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未来将成为医学影像行业乃至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新风口。 重点领域发展动力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CT和DR设备在疾病诊断和筛查方面作用凸显,将成为医学影像领域黄金赛道。 AI+CT跨界融合潜力大        随着国产CT 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置政策的落地,预计到2024年,我国CT设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CT影像作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疑似患者筛查、临床诊断和疗效监测的重要依据,发挥了关键作用。        未来,AI+CT的跨界融合发展潜力值得进一步挖掘。早在2016年,西门子就推出了新的通用智能图像处理技术——ALPHA技术。该技术使设备无需医生干预就能完成自动定位、智能参数调整、图像重建及后处理等环节,将医生从复杂的后处理操作中解放出来,使医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疾病诊断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目前,我国CT设备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和辽宁等地,本土领军企业以联影和东软为代表。搭载AI诊断技术的CT影像设备的发展,还依托于阿里、华为、腾讯等AI技术企业。 国产DR发展势头强         我国DR市场每年销量已达1.5万~2万台,未来发展前景向好。        DR超清影像系统不仅可以发现早期小斑片影和间质改变,还可发现肺部磨玻璃影、浸润影等,很好地辅助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精准诊断,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用于肺部诊断,是重要的新冠肺炎筛查设备之一。尤其是移动DR,其可移动、成像质量佳、可远程操控并传输结果等优势契合了疫情期间防止交叉感染且需快速报告检测结果的诉求,因此需求量激增。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移动DR品牌以西门子、岛津、迈瑞、安健科技、联影等为主。        就我国DR行业格局来看,外资企业进入市场早、技术成熟、影响力大且质量水平较高,占据高端DR设备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我国高端DR市场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此外,近几年本土DR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正逐步实现中低端产品的国产替代,未来将继续向高端领域迈进。  
上一页
1
2
...
12

CONTACT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浑南新区夹河街A-1号(7门)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

公众号二维码

ONLINE MESSAGE

请您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版权所有:沈阳百金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备案号:辽ICP备1400341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沈阳    SEO标签导航